永續趨勢文章

2024/04/23

內部碳定價:企業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工具

  • 已複製到剪貼板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其元兇乃是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所帶來的升溫效果。企業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氣候行動中應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根據2023年全球經濟論壇(WEF)將氣候變遷帶來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衝擊影響視為全球十大風險之一。此外,全球國家響應2050淨零目標,訂定出與碳相關的政策目標,推出碳管理政策,如碳稅/費、碳交易機制等工具,目的是降低境內碳排放。立意明確的合規碳政策將為企業帶來營運的不確定衝擊與風險,如何降低碳政策對企業營運之財務衝擊、進行碳風險管理與投資創新減碳技術,即成為企業全球氣候行動下首要關注的議題。

碳在產品不同製程間會產生,是產品生產或能源使用下的副產品,故產品從原料開採一直到產品廢棄階段,碳會不斷被產生、流動與疊加1 。也因此,政府的碳管理政策即是考量將企業的碳流與金流連動,藉由管制碳流,對企業金流產生實質影響,進而降低企業排碳誘因2

世界銀行對碳定價的定義為「碳排放會對環境及社會造成各種損害3 ,而將這些損害換算成貨幣化價值,並將其與排放行為進行連結的工具,稱之為碳定價(carbon pricing)」。碳定價機制可依據實施的主體,區分為區域、國家或企業。

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係指在企業內部推動碳定價的機制。雖內部碳定價屬於自願性作為,但歸因是來自於政府先對碳定價,企業為了優先降低國家碳定價衝擊,故在企業內部實施碳定價。

近年越來越多企業將內部碳定價視為推動減碳的重要工具。根據CDP統計全球前500大企業中,已有接近一半(226家)的企業採取內部碳定價;另外,在全體企業中(6,000家),有超過2,000家的企業向CDP揭露其正在使用(853家)或未來2年預計使用(1,159家)碳定價。這些已實施或預計實施內部碳定價的企業中有將近61%的企業認為將可驅動內部產生低碳投資誘因、58%企業認為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55%的企業認為透過改變內部做法可降低碳成本,可看出內部碳定價的確是企業落實減碳的有力工具。

從學理上來說,內部碳定價可區分為3種類型,分別為隱含價格法、影子價格法與內部碳費法。隱含價格法是指公司利用過去投資執行各種不同的減量專案,將投入金額與減碳成效換算出平均減量成本,將其視為之後投入相似專案的成本負擔。影子價格法則是透過設定一組外部碳價格納入營運中,作為企業商業決策評估參考。影子價格法的特點在於並不涉及真實金流的變化,而是用此方法來衡量如果把碳排成本納入考量時,商業決策應該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內部碳費法是指在公司內部實際排放量進行繳納碳費,該方法雖提供內部單位一個明確地減碳價格訊號,使其知道排碳所需要付出的實際費用,以驅使其進行低碳投資或減碳作為,但因為有實際收取費用,易造成企業內部單位間的抗拒或挑戰,使推行過程難以落實。

實務上,企業在實施內部碳定價時,首先需要設定一個碳價格,通常會參考外部碳交易市場的價格,而這外部價格來源參考值眾多,主要是依據企業減碳目的而定。舉例來說,企業若欲訂定全球營運據點的內部碳定價,可參考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能源總署(IEA)所提供的全球達成淨零下的碳成本,這碳價水準於2030年約達100美元/噸碳當量;若是訂定某一國家/區域之碳價格,可對標當地國家碳價格或再生能源電力市場價格,以歐盟ETS來說,該價格約當為80美元;若是為了投資或購買碳權4 等自願性抵換碳目的,可參考自然碳匯或是碳移除技術的碳權單價,每噸價格約20美元以上。

微軟於2012年開始實施內部碳定價,並在2019年將費率上調至每公噸碳排放15美元,收費範圍涵蓋公司溫室氣體排放範疇1、2、3,適用對象超過100國以上。

微軟的碳價格訂定方式是基於環境倡議成本(內部減量措施成本+潔淨能源採購/投資成本+碳權採購抵換成本)/特定期間排放量。所收取的碳費收入部份作為企業創新碳移除基金來源之一,而基金將用於投資碳移除技術包含植樹造林、生物碳(Biochar)、直接空氣捕捉(DAC)等與採購其衍生的碳權。

國內企業以台達電實施內部碳定價最早,其分為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先以影子價格法,將碳價納入內部營運決策,進而提高內部單位投資低碳製程的誘因;第二階段則是採取內部碳費法,實際向內部單位收取每噸300美元,並將其收益用於更換老舊耗能設備、採購再生能源以及投資創新減碳技術。除了台達電以外,台積電、友達、日月光等國內大廠亦有內部碳定價的機制,並且利用影子價格法的碳費,驅動內部減碳作為。

華碩自2023年起將內部碳定價視為達到2050淨零目標、落實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5 以及RE1006 等必要工具之一。華碩參考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決議與IPCC相關官方文件,與研析各國碳定價市場機制原則,並考量歐盟碳市場是全球碳市場標竿,故內部碳定價設計參考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7 與其ETS8 價格而定。參考歐盟ETS配額計算方式,即先利用產業基準法計算,再依進口份額進行分配。超出進口分配配額之排放量將依歐盟ETS平均價格的直接匯率課徵之,故訂出主要產品每公噸CO2e內部碳價格為80美元。華碩將內部碳定價的績效,同步揭露於2023年管報中,提供產品營運部門推動減碳績效追蹤與管理參考。

從華碩推動內部碳定價的經驗中,提出企業可能會遭遇的挑戰,如:

  1. 碳數據缺漏且品質不足:準確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對訂定內部碳定價至關重要,例如僅計算自身營運排放,或可計算至產品供應鏈等,完整且可信的數據品質將可協助企業訂定具減碳雄心的碳價格。
  2. 課徵範疇劃定難度大:企業產品線眾多,需面對客群均不同,故獲利不同,且產品供應鏈長,供應商減碳能力差異大,故如何衡平各方訴求與減碳承諾,考驗企業智慧。
  3. 訂定合適碳價格:如果內部碳價水準過低,較難以真正引導部門減碳行為,從而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價格過高,易引起部門反彈。

隨著企業減碳承諾期程日漸逼近,內部碳定價無疑將成為企業邁向低碳轉型的重要一步,不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身碳足跡,亦可主動參與全球淨零減碳趨勢,把握低碳經濟帶來的商機。


 

1 上述過程即為產品碳足跡定義。與產品碳足跡相似的為企業碳足跡,所衡量的是溫室氣體排放範疇1、2、3。相關討論將於後續趨勢文章中提供詳細說明。
 

2 關於政府碳管理政策對企業的財務衝擊影響,實務上多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進行評估與分析,其主要目的是評估與比較因降低碳風險所做的減量作為對企業帶來成本增加與獲得碳風險成本節省之效益孰重,企業可進而擬定相關減量作為與階段性目標。相關討論將於後續趨勢文章中提供詳細說明。
 

3 企業於生產活動會產生對環境(常見包含: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樣性影響等)之污染,學理上常使用質性、量化或貨幣化方式評價該影響。實務上常用貨幣化價值進行環境損益分析(EP&L)。相關討論將於後續趨勢文章中提供詳細說明。
 

4 碳權為碳信用機制(Carbon Credits)與排放權(Allowances)之統稱,但其定義、對象、取得方法均大不相同。以下所稱碳權均指碳信用機制下所取得的碳信用。相關討論將於後續趨勢文章中提供詳細說明。
 

5 SBT全稱為科學基礎碳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目的為促進企業能以更科學的方式,設定有助於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2℃、甚至1.5℃的減量目標與路徑。相關討論將於後續趨勢文章中提供詳細說明。
 

6 RE100是一全球再生能源自願性倡議,呼籲全球企業應公開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並訂定導入RE100之目標年。相關討論將於後續趨勢文章中提供詳細說明。
 

7 CBAM全名為碳邊境調整機制,其概念來自於國際貿易學理中的調整機制(border adjustments),其定義為一國為應對貿易夥伴的貿易政策或市場狀況而採取的措施,而該措施包含關稅、配額、反傾銷稅、補貼等措施,除了歐盟針對進口產品課徵碳稅之外,知名的邊境調整機制亦有2018年川普政府對中國鋼鐵和鋁材徵收關稅事件。相關討論將於後續趨勢文章中提供詳細說明。
 

8 ETS全名為排放交易制度,主要源於經濟學理中的寇斯定理(Coase Theorem),主張當污染排放權可明確歸屬於一方時,該方或受影響之一方,可藉由協商或交易等方式,將污染權進行重分配,而重分配後的結果將是社會最適分配。與排放交易體系相反是碳稅,碳稅起源於庇古稅(Pigouvian Taxes),主張當一方的污染等負面外部性若無法反映在市場價格上,將會影響他方生產,政府可將該影響以定額方式課徵於污染一方,使其降低污染,進而改善對他方之影響,以達到社會最適數量。相關討論將於後續趨勢文章中提供詳細說明。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永續趨勢文章 2024/12/02

自然環境管理與企業韌性:企業利用TNFD框架強化價值鏈管理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5)訂定《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而此決議對全球環境保護及生物復育提出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目標,推動各界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議題。《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提出,不僅促使政府頒布積極管理的政策,也引導資本市場及企業重新思考生物多樣性對其營運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 企業面臨的自然風險與機會端視產業類...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11/04

數位 X 淨零雙軸轉型:華碩碳數據管理平台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嚴重程度加劇,各國政府欲加大對碳排放的管控,紛紛推動碳定價機制,不論是排放交易體系還是碳稅政策,目的都是將企業的碳排放行為量化為受管制的經濟成本。 碳定價機制的目的是透過經濟手段來限制碳排放,以價制量,將碳流與金流緊密連結,隨著全球碳市場逐漸成熟,碳被定價與貨幣化趨勢下,使得碳排放的管理成為企業經營中不可忽視的課題,碳排放不再僅是環保議題,而是直接影響企業財務表現的重要經...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10/01

從生態保護到企業利益:探索自然資本的風險與機會

在現今全球環境面臨巨大挑戰的背景下,自然資本的概念逐漸進入企業管理的視野。WBCSD發表的《自然資本議定書》指出,自然資本定義為可再生(如植物)與不可再生(如礦物)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產生的價值。自然資本泛指地球上的所有自然資源,如森林、河流、土壤、大氣和海洋,以及這些資源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水循環、碳存儲和生物多樣性。這些自然資本與其生態系統服務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也是經濟活動的主要來源。...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08/29

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TCFD在商業決策中的角色

全球對永續發展和氣候變遷問題的關注不斷提升,企業、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逐漸意識到氣候議題對企業長期績效和財務穩定的重要性,傳統的財務報表無法充分揭露這些非財務因素對企業未來表現的影響,企業開始面臨來自市場對永續性財務狀況需求之壓力。以風險定價並主導資金流向的金融市場亦仰賴於企業準確且及時的資訊揭露。若缺乏準確的資訊,投資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對資產進行錯誤定價或估值,最終導致資本錯配。 ...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08/20

企業永續報告:從多元到精準溝通

隨著全球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日益增加,企業編制永續報告已是國際趨勢。永續報告書是利害關係人了解一間企業永續管理行動的重要橋樑。透過永續報告書,企業可對外溝通ESG(環境、經濟、社會)管理績效,提升資訊透明度以及企業形象,建立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對於企業管理層面,亦可透過永續報告書識別永續議題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減少對營運的負面衝擊。同時編制永續報告書的過程,也有助於企業檢核永續績效,審視並...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06/25

碳權市場蓬勃發展,企業如何避免漂綠?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議題受到全球關注,碳政策日趨嚴格,碳權交易市場也蓬勃發展。企業為了因應碳定價時代,紛紛展開布局碳權策略。然而,隨著碳權市場供需大幅增加,也出現了一些漂綠爭議,引發各界對碳權的反思與討論。 碳權可分為合規碳權與自願碳權,主要差別在於合規碳權是為了降低與管理生產活動排碳對社會產生外部成本的產物,而自願碳權則是與合規碳權相反,是為了補償社會碳排的產物。由於管理意涵不同,在合...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