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趨勢文章
2024/12/02
自然環境管理與企業韌性:企業利用TNFD框架強化價值鏈管理
-
已複製到剪貼板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5)訂定《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而此決議對全球環境保護及生物復育提出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目標,推動各界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議題。《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提出,不僅促使政府頒布積極管理的政策,也引導資本市場及企業重新思考生物多樣性對其營運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
企業面臨的自然風險與機會端視產業類型而定。以農、林、食品業等第一級產業為例,其原物料供應來源高度仰賴自然資源,自然資本的增減直接衝擊其營運穩定性,進而影響該產業的營運績效。
除了原物料供應影響外,政策風險也是企業應該要關注的風險之一。基於各國逐漸落實《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承諾,政府頒布更加積極的法規,例如法國《能源氣候法》要求上市或營業額達4千萬歐元企業揭露生物多樣性風險、英國綠色融資政策要求揭露環境影響風險,意味大型企業也將面臨剛性合規壓力。
隨著外界對自然議題的重視,企業妥善管理並揭露自然相關風險已成為重要的管理方向。例如,2024年全球報告倡議組織(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簡稱 GRI)改版中納入更細緻的生物多樣性揭露指引,依循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簡稱TNFD)框架。此外,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簡稱CDP)也在其氣候問卷中增列水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相關問題,鼓勵企業同時關注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
然而,自然環境對企業的影響並非只有風險,也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如企業發展環境友善的服務與產品將吸引消費者購買。
為協助企業系統地評估與管理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 Development Programme)、聯合國環境金融倡議(UNEP FI)、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與非營利環團全球樹冠層(Global Canopy)四個組織,共同推出TNFD框架。此框架依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簡稱TCFD)的四大架構—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協助企業更有效應對自然議題的複雜性。TNFD有三點與TCFD不同:
- 在地治理:除了組織高層的投入程度,並要求企業是否關注人權議題,尊重在地原住民及社區對自然議題的貢獻。
- 地域性差異:自然議題重視地域性差異,要求企業因地制宜地進行管理和行動方案。
- 價值鏈影響評估:企業需針對價值鏈進行自然依賴及影響的評估,為此提供LEAP分析法(Locate定位, Evaluate評估, Assess評判, Prepare準備)。
TNFD的報導框架可望成為未來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國際財務報導準則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及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ESRS(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 ESRS)等國際永續揭露準則中的重要基礎,協助企業更有效率地揭露自然相關風險。
華碩自2008年起系統化管理自然議題,其營運據點和供應鏈取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並在2018年發布了科技業首本環境損益評估報告,涵蓋其九成營收產品,鑑別出關鍵指標與管理方針,展現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和承諾。為進一步有效管理自然相關議題之風險與機會,華碩依據 TNFD 框架揭露指引,以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四大架構進行環境分析,並加入生物多樣性議題鑑別,發布生物多樣性政策及納入供應鏈管理,並推動行動專案。
治理:董事會監督與跨部門協作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5)訂定出《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後,發展出相較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更明確的目標與行動,有助企業納入管理範圍。華碩身為跨國企業,有責任與義務面對複雜的合規及品牌聲譽風險。綜合上述情勢,華碩將自然議題納入永續經營管理制度,以董事會直接監督,董事長責成執行長為永續管理的最高負責管理階層,並以ESG 管理委員會、永續暨綠色品質管理中心及GreenASUS & SERASUS 委員會進行自然環境及供應鏈議題等橫向溝通與管理。
策略:價值鏈內外行動
華碩以「價值鏈內管理」與「價值鏈外行動」兩大主軸,構建華碩自然資本策略地圖。在價值鏈內,華碩今年首次發布的自然影響力評估報告,說明企業營運活動與供應鏈對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而價值鏈外行動,透過參與「大雪山中海拔穿山甲棲地改善及維護計畫」結合數據驅動思維,進一步管理可能面臨的自然風險,發展創新商業機會。
風險管理:兩階段的LEAP分析
依循TNFD揭露框架,華碩將營運據點及上游供應鏈納入此次評估範疇。華碩參考明晟公司(MSCI)研究及國際自然風險資料庫 ENCORE (Exploring Natural Capital Opportunities, Risks and Exposure)顯示,對自然資本依賴程度相對低,因此就資源配置原則,華碩將優先管理環境衝擊。
分析過程中,華碩採兩階段的LEAP分析以涵蓋價值鏈對環境的衝擊評估。第一階段整合營運據點及供應鏈點位,以環境損益評估分析華碩價值鏈的衝擊因子(水汙染、空氣汙染、固體廢棄物、水資源利用)並貨幣化,得出衝擊程度以水汙染為最高衝擊因子,溫室氣體次之,以及廢棄物與水資源利用。
延續第一階段分析,以衝擊程度最高的水汙染為優先鑑別因子,於營運據點及上游供應鏈套疊生物多樣性熱點圖層,進一步分析營運及供應鏈據點是否影響生物多樣性,並針對可能影響點位進行管理。
舉例來說,華碩優先鑑別供應商可能影響的關鍵生物多樣性位置及面積大小,並以次級研究資料鑑別該點位可能受影響的動植物類別,輔以資料庫監測繪製出可能衝擊路徑。再確認可能影響範疇後,華碩將該供應商列入今年重點實地稽核對象,確實掌握廠商尤其在水汙染相關的排放及管理流程。
經分析,少數供應商靠近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以其中一間供應商為例,華碩除了要求供應商需取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SA8000企業社會責任認證等環境標章外,未來預計將加強水汙染管理等,以降低供應鏈活動對環境之衝擊。
指標與目標:可量化、可達成、可追蹤的管理目標
針對營運據點及上游供應鏈,目前針對水汙染、空氣汙染、固體廢棄物、水資源利用等四大衝擊指標皆有既定管理方針及作為,例如營運據點每年節水1%、100%供應商取得ISO14001認證,強化供應鏈環境足跡等管理。未來依據鑑別結果,將持續強化水足跡管理、以科學減量路徑管理相關議題、擴大回收機制以加強產品廢棄管理,並持續推動其他可能影響自然環境之作為。
華碩認為企業若有意進入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議題應該先判斷自身企業的產業是否與自然議題高度相關?另需進行企業內部及外部利害關係人對新興議題的壓力來源與鑑別,以評斷自然議題對營運據或上下游價值鏈的個別風險與機會。確立風險與機會落點後,須開始建立系統化評估及管理機制,並評估對公司財務影響,以確實掌握自然對營運的風險,並依照評估結果訂定合理的目標與路徑。
除了落實價值鏈內管理,價值鏈外的投入是華碩邁向自然正成長的關鍵。台灣穿山甲面臨棲地劣化的問題,壓縮生存空間,使其數量逐漸減少。在2019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紅色名錄)中被登錄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物種。華碩偕同觀樹教育基金會、屏東科技大學孫敬閔教授合作,參與「大雪山中海拔穿山甲棲地改善及維護計畫」,期望透過華碩影響力,引起社會大眾對於穿山甲保育的重視,並邀請當地社區共同參與保護行動,同時可透過技術創新能力,提供監控相關設備防止穿山甲棲地再度被破壞。透過社區與科技協力合作,將有助於改善穿山甲的生存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