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趨勢文章

2024/06/25

碳權市場蓬勃發展,企業如何避免漂綠?

  • 已複製到剪貼板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議題受到全球關注,碳政策日趨嚴格,碳權交易市場也蓬勃發展。企業為了因應碳定價時代,紛紛展開布局碳權策略。然而,隨著碳權市場供需大幅增加,也出現了一些漂綠爭議,引發各界對碳權的反思與討論。

碳權可分為合規碳權與自願碳權,主要差別在於合規碳權是為了降低與管理生產活動排碳對社會產生外部成本的產物,而自願碳權則是與合規碳權相反,是為了補償社會碳排的產物。由於管理意涵不同,在合規碳權機制下會產生總量管制(Cap and Trade)與基線標準(Baseline and Credit),而常見歐盟ETS是屬於總量管制,特斯拉的碳權則是來自於其產品單位碳排量遠低於國家能效標準下所給予的碳權。合規碳權核發與使用有國家主管機關監管,較難發生碳權信心危機。自願碳權多係由民間自行推動,核發與管理機制亦是由民間機構辦理,故碳權品質就取決於減碳類型、碳權核發與計算過程是否具有高度嚴謹性。

根據Bloomberg BNEF發布《2024 年長期碳抵銷展望》報告指出,到 2050 年,自願碳權價格可望提升至每噸 238 美元,並使每年的市場價值超過 1.1 兆美元,遠高於2023年碳權市場約20億美元的規模,但前提是需要市場迅速恢復信心。企業不當使用自願碳權抵換可能會造成漂綠質疑是造成市場需求信心衰退的主因。

各界對企業漂綠並沒有一個共識,端視企業的行為與動機而定。漂綠程度較小包含產品包裝上使用回收符號,但沒有明確指出哪些零件可以回收;又或是使用碳中和產品,卻無明確告知該產品是如何經過減碳,而是直接使用碳權抵換;又或是使用價格低廉且對環境已明顯產生破壞的碳權來抵換,如大水力設施所產生的碳權。若該企業一方面使用碳權抵換自家產品碳排量,另一方面持續擴大化石燃料開採產能,這類兩手策略的漂綠行為,嚴重影響到全球氣候行動進展,故被視為情節嚴重的漂綠行為。

2023年全球自願碳權市場發展陷入低潮,殼牌石油、雀巢食品等旗下碳中和產品面臨漂綠指控,而達美航空、EasyJet等企業則是使用垃圾碳權抵換,被NGO組織要求出面說明。碳權市場瀰漫不信任感以致於市場上所有包含買家、交易者、認證機構和專案開發商都被各界以放大鏡檢視。

近期,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ICVCM)提出的核心碳權原則(Core Carbon Principles,CCP)成為市場檢視碳權品質的最高標準,目的是為了喚回市場對碳權品質的信心。依據ICVCM近期發布聲明,包含VCS、GS、ACR、CAR等碳權核發機構均符合其CCP標準。

另外,SBTi淨零標準呼籲企業應努力推動價值鏈外減量,如採購或投資對環境有益的自願碳權專案,以作為企業淨零減碳的配套方案。SBTi亦認為價值鏈外減量專案將有助於創新減碳技術突破、提升中低度發展國民所得等SDGs目標。但SBTi也重申價值鏈外的減碳效益不應用來替代企業承諾淨零的減碳作為。

面臨外界漂綠質疑,企業可採取不同的策略思維,強化競爭優勢,將危機轉化為商機。Apple透過旗下Restore Fund與高盛、TSMC投入約2.8億美元,共同參與全球森林碳匯保護專案,而所獲得高品質碳權將用於自家碳中和產品上,抵換剩餘碳排量;Microsoft則是將其區塊鏈、碳管理平台技術用於技術為本的碳移除專案上,例如直接空氣捕捉、土壤與海洋減碳等專案,提升客戶對其碳權品質信心。

華碩自推出全球第一台碳中和查證商用筆記型電腦後,認同產品碳中和應該優先建立在產品先盡最大能力減碳,剩餘碳排放才用高品質碳權來抵換。採用高品質碳權抵換的思考基於華碩品牌負責任的態度,因為高品質碳權符合外加性、實際從大氣中移除碳、且需具備聯合國SDGs等標準。

從華碩推動碳權相關專案經驗中,歸納出企業進入自願碳市場的挑戰,如下所述:

  1. 開發階段
    開發階段涉及案場可能會損及當地利害關係人權益與監測不確實,常見的紛爭包含專案開發未諮詢當地原住民意見、專案回饋金未到位、侵占原住民土地、營收與回饋金比例差異懸殊等情況。若專案發生侵占土地等情事,最嚴重將會被核發機構撤銷註冊,並回收已核發出的碳權。
  2. 採購階段
    採購階段的挑戰來自於為何同樣一噸的減碳,卻有不同的價格差異。這易使追求利潤極大化的企業購買價格最便宜且品質差的碳權。若專案開發成本角度來看,碳權開發成本將隨著SDGs履約承諾而增加,推升市場價格;碳權項目越多SDGs代表行銷價值越高,企業對其需求殷切,同樣也使該類碳權市場價格節節高升。但項目涉及SDGs承諾越多,利害關係人越會檢視履行程度,倘若未履行承諾將產生漂綠質疑。
  3. 抵換宣告階段
    抵換宣告階段涉及企業是否有先盡力減碳再抵換之過程。這取決於企業是否存有淨零減碳的決心,逐步推動產品碳足跡減量。若只是一昧想使用低價且質劣的碳權來博得綠色產品/品牌的美名,將無助於產品研發核心能耐的累積,亦會對其品牌聲譽蒙受巨大的損失。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永續趨勢文章 2024/12/02

自然環境管理與企業韌性:企業利用TNFD框架強化價值鏈管理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5)訂定《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而此決議對全球環境保護及生物復育提出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目標,推動各界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議題。《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提出,不僅促使政府頒布積極管理的政策,也引導資本市場及企業重新思考生物多樣性對其營運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 企業面臨的自然風險與機會端視產業類...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11/04

數位 X 淨零雙軸轉型:華碩碳數據管理平台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嚴重程度加劇,各國政府欲加大對碳排放的管控,紛紛推動碳定價機制,不論是排放交易體系還是碳稅政策,目的都是將企業的碳排放行為量化為受管制的經濟成本。 碳定價機制的目的是透過經濟手段來限制碳排放,以價制量,將碳流與金流緊密連結,隨著全球碳市場逐漸成熟,碳被定價與貨幣化趨勢下,使得碳排放的管理成為企業經營中不可忽視的課題,碳排放不再僅是環保議題,而是直接影響企業財務表現的重要經...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10/01

從生態保護到企業利益:探索自然資本的風險與機會

在現今全球環境面臨巨大挑戰的背景下,自然資本的概念逐漸進入企業管理的視野。WBCSD發表的《自然資本議定書》指出,自然資本定義為可再生(如植物)與不可再生(如礦物)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產生的價值。自然資本泛指地球上的所有自然資源,如森林、河流、土壤、大氣和海洋,以及這些資源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水循環、碳存儲和生物多樣性。這些自然資本與其生態系統服務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也是經濟活動的主要來源。...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08/29

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TCFD在商業決策中的角色

全球對永續發展和氣候變遷問題的關注不斷提升,企業、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逐漸意識到氣候議題對企業長期績效和財務穩定的重要性,傳統的財務報表無法充分揭露這些非財務因素對企業未來表現的影響,企業開始面臨來自市場對永續性財務狀況需求之壓力。以風險定價並主導資金流向的金融市場亦仰賴於企業準確且及時的資訊揭露。若缺乏準確的資訊,投資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對資產進行錯誤定價或估值,最終導致資本錯配。 ...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08/20

企業永續報告:從多元到精準溝通

隨著全球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日益增加,企業編制永續報告已是國際趨勢。永續報告書是利害關係人了解一間企業永續管理行動的重要橋樑。透過永續報告書,企業可對外溝通ESG(環境、經濟、社會)管理績效,提升資訊透明度以及企業形象,建立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對於企業管理層面,亦可透過永續報告書識別永續議題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減少對營運的負面衝擊。同時編制永續報告書的過程,也有助於企業檢核永續績效,審視並... 了解更多
永續趨勢文章 2024/04/23

內部碳定價:企業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工具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其元兇乃是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所帶來的升溫效果。企業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氣候行動中應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根據2023年全球經濟論壇(WEF)將氣候變遷帶來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衝擊影響視為全球十大風險之一。此外,全球國家響應2050淨零目標,訂定出與碳相關的政策目標,推出碳管理政策,如碳稅/費、碳交易機制等工具,目的是降低境內碳排放。立意明確... 了解更多